上周,東南亞電商市場有點“熱鬧”。先是羅永浩要進軍TikTok做海外電商培訓,接著又傳出京東要退出東南亞市場的新聞。相比以往大力宣揚的東南亞電商藍海市場,如今的不確定性似乎增加了。對于廣大跨境電商賣家而言,東南亞電商市場,進還是退?
平臺型電商表現欠佳
上周,據多家外媒報道,京東正在積極尋找買家購買其在東南亞的資產JD.ID(京東印尼)和JD Central(京東泰國),計劃于2023年第一季度退出印尼和泰國電商市場。不過,JD.ID的發言人通過雅加達時報(The Jakarta Post)等媒體否認了這一消息,“JD.ID 的管理層從未就解散這個問題進行過任何討論。對我們來說,一切都還在軌道上。”
不管退出與否,京東在東南亞表現都好像透露一絲尷尬。
一方面,退出謠言的背后直指京東在東南亞市場面臨嚴重虧損。從自建倉儲物流的重資產出海模式可以猜到,JD.ID和JD Central的前期成本會遠高于同行電商玩家;另一方面,JD.ID和JD Central的競爭力也有待提高。盡管JD.ID早在2020年就晉升為印尼獨角獸,但據Data.ai的數據顯示,JD.ID的活躍用戶在過去一年未能突破100萬大關,被其他競爭對手甩在后面,如Shopee(3100萬)、Tokopedia(1700萬)和Lazada(800萬)。另外,印尼本土電商競玩家Bukalapak、Tokopedia和Blibli也在這兩年先后成為上市公司,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而在泰國,JD Central也面臨相似的困境,在Shopee和Lazada之間的電商大戰中退居二線。
雖然Shopee和Lazada仍占據東南亞電商的龍頭地位,但兩者在今年的總體表現似乎也有點欠佳。
據跨境電商賣家大魏(化名)表示,“之前去跟Shopee團隊對接,收到反饋說今年11.11大盤數據相較于9.9增長10%左右。” 據了解,今年Shopee 11.11大促給出的亮點數據是:數萬跨境賣家售出商品數較平日大漲超10倍,而9.9大促給出的亮點數據是: 跨境多類目售出商品數較平日增長超7倍。對比之下,去年的Shopee 11.11大促數據更為直接:大促期間平臺記錄刷新,共計售出超20億件商品。數字游戲的背后,只有行內人才能讀懂。
從Shopee的訂單數量看來,今年的增長速度也有所放緩。據Shopee母公司冬海集團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Shopee在2022年Q3的訂單量達到20億,同比增長19.2%。盡管訂單數量仍在增長,但同比增速相比往年要下降了不少。翻看冬海集團2021年Q3財報可發現,Shopee在2021年Q3的訂單量達到17億,同比增長為123.2%,這也是Shopee訂單數量連續9個季度實現同比三位數的增長。但到了2022年Q3,這個增長變成了兩位數。

Shopee季度訂單數量
圖片來源:冬海集團財報
另一邊,今年Lazada 11.11大促開售前11分鐘,銷售額對比平日同時段激增124倍。而在2021年,Lazada給出的大促亮點數據是:11.11大促當日,Lazada新加坡站開售首小時銷售額較平日猛增10倍,越南站首小時銷售額同比去年翻番。由于兩次大促的數據來自不同維度,難以做比較,大促數據的背后還是得賣家自己去品味。
但今年中旬,Lazada在泰國經歷了一場形象危機。2022年5月,Lazada發布的一則Tik Tok廣告被指控涉及侮辱泰國皇室成員和歧視殘疾人。泰國軍方甚至下令抵制Lazada,泰國政府也不排除控告Lazada的可能。盡管Lazada也發表了道歉聲明,但還是對平臺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對于今年Shopee和Lazada的表現,來自暴走蝸牛跨境電商的賣家楊鎮鑫又有不一樣的解讀。“今年的Shopee大促出現了一個和明顯的兩極分化:品牌的、高溢價的商品,在大促里面的表現有幾十倍甚至是是上百倍的突破;而性價比為王、以往日常單量就不錯的商品,反而在整體大促表現不夠有爆炸性。這個也是Shopee和Lazada全年的趨勢,人群精準、細分化、客單往高了拉。”
內容/社交電商崛起
在平臺型電商表現欠佳之際,以TikTok為代表的內容電商、社交電商正在崛起。同樣在上周,羅永浩入局TikTok做海外電商培訓的消息也一度傳出。TikTok的熱度,讓很多人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在楊鎮鑫看來,“TikTok沖擊了消費者習慣,沖擊了線下消費,但是對電商環境來說,是另外一種催化劑。”
其實早在2021年2月,TikTok就在印尼推出了TikTok Shop,并進行灰度測試。同月,印尼市場開放TikTok直播帶貨功能。TikTok Shop和國內的抖音小店一樣,可以申請入駐開店,售賣產品。直到今年4月,TikTok宣布TikTok Shop正式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開展跨境業務。但據了解,TikTok東南亞跨境小店并未正式開始招商,只有拿到內部邀請碼的跨境賣家才能入駐,此類賣家一般為Shopee和Lazada平臺上的頭部賣家。而東南亞本土店鋪無需邀請碼,可以直接開通TikTok Shop。
TikTok Shop上線的優勢在于更方便用戶直接下單,加快TikTok電商變現進程。據泰國MCN機構美杜莎的CEO陳良透露,“在TikTok Shop功能上線后,用戶已經快速學會了使用TikTok直接下單。雖然獨立站賣家在營銷層面仍可以使用TiKTok獲得用戶,但是消費者在購物行為則更習慣于直接使用TikTok下單。”
從體量上看,TikTok遠不及Shopee和Lazada,但發展速度不可低估。有數據顯示,TikTok在2022年上半年電商業務的GMV超過10億美元,相當于該平臺在2021年的全年交易額,從側面反映TikTok的GMV增長在進一步加速。就分區而言,TikTok印尼的月均GMV達到2億美元,而英國的平均每月GMV為2400萬美元。根據官方數據,開齋節大促期間,TikTok印尼電商的訂單量增幅達493%,GMV增幅達92%。
在印尼創業的David Wu就嘗到了TikTok早期的流量紅利,也成為這波GMV的貢獻者。今年3月,David和團隊在印尼推出口腔護理品牌MeToo,在TikTok印尼上線僅3個月就銷售超200萬瓶漱口水,MeToo也成為印尼線上銷量第一的漱口水品牌。
在David看來,TikTok在印尼發展潛力很大,MeToo未來也會進一步加深在印尼市場的布局。“TikTok在未來三年的日活預計能達到15億,將超過整個中國的人口數量。TikTok電商化的速度在不斷提速,TikTok Shop的站點也在有序地展開。經過前面的探索和積累,TikTok生態內的玩家都在高速成長,未來每年的發展都會是指數級的,我們也可以參考下TikTok電商全球GMV的目標:2022年20億美金,2023年230億美金,2024年1000億美金。”
除此之外,小紅書也出海東南亞,在內容電商領域意圖取得一席之地。“內容電商最火爆的就是TikTok了。不過小紅書也出海了,其在馬來西亞的日活數也在快速增長,也是個機會點。” 跨境電商賣家大魏(化名)說道。據了解,小紅書海外發行商賬號在今年4月正式發布了主要面向海外英語用戶的生活方式分享應用Spark。從應用商店的描述來看,Spark覆蓋時尚、旅游、美食、休閑活動、美容等多個領域,與國內小紅書很相似。
電商服務又有新機會
基于TikTok的熱度,跨境電商賣家大魏也在研究怎么做TikTok,還在上個月拿到了入駐TikTok跨境小店的“入場券”。他表示:“內容電商跟傳統的搜索電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內容電商對技術很有要求,包括專線網絡技術和內容創作方面的技術等。”
也就是說,由于TikTok在東南亞的發展較為早期,很多內部功能、購物鏈路、營銷玩法還有待完善。比如,TikTok Shop在今年6月才上線貨到付款(COD)功能,進一步改善了用戶在直播購物時的體驗。除了賣家以外,很多服務商也可以在TikTok找到商機。比如,羅永浩的交個朋友的出海也包含三個板塊,包括中國品牌出海營銷、品牌直播代運營以及達人CPS帶貨分銷。
以直播帶貨這一版塊為例,由于東南亞的網紅生態尚未完善,在選擇網紅資源上或者培養主播層面,必須要深度本地化,要挖掘本地用戶的行為習慣以及用戶痛點。如只選擇粉絲量較高卻與其產品無關的網紅,最終盡管品牌曝光相對較大,但是網紅直播內容與產品銷售賣點大相徑庭,最終也會導致轉化率過低。于是,很多網紅仍需經過一系列的培訓才能“上崗”,成為有帶貨能力的達人。
據泰國MCN機構美杜莎的CEO陳良透露,“目前,TikTok網紅帶貨的訂單轉化率在0.5~1%左右,經驗豐富的達人可以到2~5%。未來,這個訂單轉化率可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與國內相比,東南亞網紅的訂單轉化率大概能提升至4~8%,預計優秀達人至少可以達到5%。”
除了MCN營銷機構,廣告代理、賬號代運營、培訓機構、SaaS工具等服務商在TiKTok也各有機會。2023年,東南亞電商又有新的故事可以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