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于近期推出“訂單中心”功能,并列于“個人資料編輯”入口右側。
(入口位置;圖源:TikTok截圖)
用戶可點擊進入查閱詳細付款信息、用戶所標記的商品、推薦產品、訂單狀態等相關內容。
這是TikTok布局電商競爭的最新舉措。作為其國內市場的姐妹應用,抖音的大部分營收源自流媒體電商整合,平臺通過品牌合作伙伴促進創作者新經濟發展,從而在應用內實現了更多有機營銷組合。
因此,哪怕西方受眾對社媒電商所展現的熱情遠不及國內受眾,TikTok也非常熱衷于沿用同一業務發展模式。
社媒電商逐漸遍地開花的當下,也有公司碰壁后決定淺嘗輒止。就在上周,Facebook宣布自今年10月起停止應用內直播購物的實驗。其母公司Meta還有其他財務壓力需要應對,一直在努力簡化該平臺的運營成本,并逐步將重點轉移到推動Metaverse相關業務發展。
這一決策轉向也從側面表明,Facebook的試驗沒能收獲良好的市場反饋,這對TikTok的電商布局計劃來說或許也不是個好兆頭(注:Meta將繼續推進在Instagram應用內的直播購物實驗)。畢竟與Meta不同的是,TikTok需要依托電商才能獲得其最大效益,尤其是從收入份額的角度來看。
反觀TikTok,其近期的發展之路也并非順風順水。許多TikTok創作者已對TikTok創作者基金頻頻詬病,對平臺實際支付的金額低于所承諾的額度表示失望。與此同時,創作者們也認為TikTok沒能提供插播廣告等功能直接進行內容變現,還需要提供另外的創收工具,否則將可能失去平臺頂流級別的創作者,讓YouTube等視頻平臺“撿漏”。
雖然TikTok是當下時興的短視頻軟件,但如果以上情況被證實,它仍然可能會失寵。
或許,?這也是為何TikTok正持續地推進電商業務建設。對于TikTok來說,這一步是必須邁出去的,對于同樣在應對當前經濟低迷影響的字節跳動來說,這一業務也是必須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