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看到微微跟我說,這個月都還沒開始幾天,又被亞馬遜收取倉儲費了,看了一下截圖,我感嘆了下,回了他一句:說到底還是有錢。結果原來是給我看的這個截圖還是幾個店鋪里面倉儲費最少的一個,其他都是一萬多美金倉儲費,而且都是被收取了四個月了。我陷入了沉思......
今年這種庫容動銷率抓的嚴格,一旦店鋪出現了滯銷產品,那就是惡性循環的,降庫容,新品無法上架發貨,被亞馬遜收取高昂倉儲費,進入死循環。其實在今年,被收取倉儲費確實很常見,但是這種高昂的倉儲費,換誰也都受不了,況且是連續被收取了幾個月。
在亞馬遜各種規則下,我們就更應該慎重選品了,不能盲目自信了,大批量發貨,還要同時備貨海外倉,風險相當的高。有錢的賣家還能夠經得起這樣子折騰,本身沒什么資金的小賣家,真的是連翻身的機會都沒了。
今年跟工廠型老板合伙運營亞馬遜的,虧上上百萬的是真的很多,都是盲目自信,狂發貨,總覺得發出去多少數量,那就是實際上賣出了多少數量,開心的數著這批貨能夠掙多少利潤。實際上就是一地雞毛,超低價清貨還清不出去,一直交著高昂的倉儲費,直至到最后,只能棄置,各自出場,再也不相信亞馬遜......甚至還有一些,直接負債了,我一直說創業需謹慎,慢慢來,比較快,先讓自己活下去,再去謀發展,而現實中,基本都是反向操作,那么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那就真的像那句歌詞唱的一樣“多么痛的領悟”......
這也是我這些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一直研究失敗的案例,給我自己不斷敲警鐘,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成長。而不是一味只聽取成功的案例,聽多了對自己沒什么好處的。
選品課程的小伙伴都說看了我自己開發產品的選品競品分析表格,都蒙了。覺得太詳細,太耗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反問了她們一句,這難道不是我們多了解一點數據,對于我們產品打造成功的幾率也能夠大很多?難不成像那種一天可以選出幾十款產品,都覺得能夠做,實際上每款發出去測款的時候,才發現都打造不起來,于是又開始選品......然后不知不覺發現,一年過去了,啥產品也沒能打造起來,卻忘記了時間成本才是最貴的。
我們從來不測款,選品競品分析數據都做得很詳細,進行分析統籌,做到了心里有數,然后才開始發貨,而且都是大批量發貨,新品基本現在都是五千個數量起步的發貨,有時候還是一萬個,因為經常出現了斷貨......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思路?產品準備工作做的比競爭對手多一分極致,多一分努力,那么加起來,你不就比競爭對手更加有競爭力了嗎?
舉個例子,在今年三月份我看到了一個產品,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做數據分析,工藝上的改良,解決產品的痛點,包裝的改進。在五月份上架銷售,現在每天一天能夠出八百多單,而且淡季的時候也能夠保持這種單量,利潤也能夠做到最大化。那么產品上架前所做的一切細節工作,在我看來那都是值得的。別人開了十槍才中了一個十環,而我要求我自己是一槍就能夠打中十環。
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有滯銷產品出現的原因,也沒有打造不起來的產品,所以我們的資金周轉率,庫存周轉率能夠做到非常高,那么投入的資金可以省出一半來,甚至不止。自然而然,我們每個月反而可以抽資金出來,而不是每個月還要再投入資金去備貨,去運營。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說做亞馬遜,看不到錢,錢都在庫存上,實際上我并不認同這一點,如果是這樣子的情況,那么更加應該把這個賬要算清楚了,到底利潤去哪里了。
其實做亞馬遜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說到底就是大道至簡。把每個細節都做得比別人更加認真,更加仔細,更加極致,那么自然你的贏面就比別人大。
就像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劉潤同學的書和文章?因為他的書和文章都是我們難得見到的能夠把復雜的事情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而且還可以用很多的案例來說明和論證,這也是我是潤迷的原因。
(來源:狂奔的阿杜)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