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選品方法有很多種,有一種方法是:通過自發貨測款然后決定是否發。
我先表明自己的觀點:我是不認同的(如果不想看太多文字的,可直接看下方加粗文字)
先了解一下,選擇這個選品方法的原因:
-
不需要像FBA那樣發幾百個測款
-
自發貨可以多個鏈接來測款,要比其他方法看上去測款的產品多
-
總結:省錢
-
自發貨賣的好轉FBA時,有兩種情況
一、產品剛上架沒幾天就爆單,這里又分為兩種情況,1.產品就是選的好,沒有任何風險,普貨爆單,但是請問,有這運營水平,為何不通過其他選品方法選產品發FBA 2. 爆單的商品為侵權產品、網紅產品等有風險,并且風險極大的產品,對于這種產品不說老板不愿意,你自己敢發么?捫心自問,第一種發生的概率有多少,但是你前期投入的時間有多少?值嗎?
二、一個普貨產品,通過時間的積淀,產品每天單量穩定了,然后決定發FBA。大家可以算一下時間,最快產品上架開始,到小包過去,到每天單量穩定,最快一個月的時間,決定要做這個產品,然后采購+海運,又一個月時間。加起來最快兩個月的時間上架了(下面有FBM轉FBA的幾種方法),花兩個月時間決定一個產品的選品,是否能做起來的概率甚至都不會超過百分之50,值嗎?
你心里有一個預期嗎?自發貨賣到什么程度算合適發FBA?
這里很多人都會鉆一個牛角尖,我自發貨的產品做起來了,FBA那肯定賣的好,這點我不否認,但是和你投入的時間、效果成正比么?兩個不同的鏈接效果能一樣嗎?
重點:很多人都覺得做自發貨測一下這個市場,看看能不能出單,只要能出單就發,不要求單量有多少。請問,市面上的軟件那么多,可以看日銷量,月銷量的,為何不用?不要說買不起軟件,這錢花的比起來你浪費時間來測款要賺的多翻N倍
你在做FBM和FBA產品時,文案、圖片、廣告以及運營手法一樣么?如果不一樣?那你自發貨測款有何意義?除了浪費時間,就還是浪費時間
萬物存在皆有意義,以下幾種的賣家適合自發貨測款然后發FBA
1、自發貨轉型做FBA的公司,原來店鋪就有鏈接,跟繼續分析是否能發FBA
2、公司有專門的負責FBM店鋪的員工,可根據他們的出單情況繼續分析
3、選品能力差,小白的賣家(這一些其實不想放在這個位置,有這時間還不如學習其他選品方法)
對于測款成功后決定要發FBA時分為四種方法:
1、創建新鏈接發FBA
2、FBM鏈接轉FBA鏈接發FBA
3、FBM鏈接發FBA
4、創建一條新的鏈接發FBA,然后和FBM鏈接合并,之后將FBM庫存調成0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看法,本人跨境老鳥一只,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