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南亞及中國的逐漸放開,被封了許久的賣家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立志要把“失去”的三年搶回來。
不過,鑒于東南亞市場的分散及各主要國家、平臺的政策都有了新變化,賣家需要特別注意,對此,我們也做了一下匯總,便于查看參考:
各國政策相關:
越南市場:
1、越南針對營收在 1 億越南盾(約合 3 萬人民幣)以上的本土電商賣家征收 1% 的個人所得稅和 1.5% 的增值稅,對于往期未按規定申報和納稅的需要補交并加罰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刷單金額也會被記入營收,進而對其進行征稅。
2、該國 GDP 在 2022 年取得 8.02% 的歷史性增長之后,將 2023 年的 GDP 增長目標定為 6.5%,據相關部門人士表示是因為覺得 2023 年會更難,特別是通貨膨脹率依然較高。
3、2022 年預計該國的電商規模為 164 億美元,不過,Shopee.vn、Lazada.vn、Tiki 和 Sendo 四大巨頭的全年營收不到其二分之一,這表明其他平臺依舊有機會,比如 TikTok Shop、Facebook 等。
馬來西亞市場:
4、根據該國政府規定,2023 年開始,針對線上以及線下銷售并交付到馬來西亞地區,且銷售價格低于規定價格的進口商品征收 10% 的低價值商品稅(高于規定價格的已經在正常納稅,做高價值產品的賣家應該清楚)。
對此,Shopee 已經發布官方通知,但尚未有消息表明將于幾月份正式實施。
新加坡市場:
5、根據該國政府規定,自 2023 年 1 月 1 日開始,新加坡消費稅(GST)將從 7% 調整為 8%,同時將向個人買家購買的進口低價值商品(指所有從海外通過空運/郵寄的方式到達新加坡,且售價在 400 新幣或以下的商品)征收 8% 的消費稅(GST)。
該政策目前已經實施,Shopee.sg、Lazada.sg 賣家應該已經發現,需要注意的是,該政策不僅針對跨境賣家也針對本土賣家,因此,想通過跨境轉本土方式規避該政策的賣家趁早打消念頭。
6、2022 年,新加坡 GDP 增速僅為 3.8%,遠低于 2021 年的 7.6%,有媒體稱今年的增速依然有限,因此,專注于該市場的賣家需要注意。
菲律賓市場:
7、據悉,菲律賓國稅局(BIR)正在與 Lazada 和 Shopee 等電商巨頭就在線賣家征稅的問題進行洽談。
目前的難點集中在 BIR 希望平臺向其提供賣家數據便于征稅,但這違反了菲律賓隱私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一旦此難點解除,對電商賣家征稅恐將成真。
BIR 的官員也正在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比如和菲律賓隱私委員會簽訂備忘錄。消息稱,如該政策落地,每年可以為菲律賓提供 110 億比索的稅收。
8、根據菲律賓規定,該國所有的 SIM 卡都需要向國家電信委員會進行實名制注冊,注冊自 2022 年 12 月 27 日開始,為期 180 天,對于那些購買“黑號”注冊店鋪的賣家需要特別注意,盡快解決 SIM 卡實名問題,以防給店鋪安全帶來風險。
泰國市場:
9、據泰國電子商務協會(Theca)和該國研究機構 K-Research 的預測,受高通脹、實體店恢復營業和市場趨向飽和等因素影響,2023 年泰國 B2C 電子商務市場的增速將放緩至個位數。
K-Research 的研究稱,將降至 4-6%,規模為 6060 億-6180 億泰銖之間(約合 172 億-176 億美元)。
10、不過,也有人士表示,隨著中國的放開,泰國旅游市場將迎來復蘇,這將刺激泰國電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11、泰國快遞公司嘉里(Kerry Express)首席執行官 Alex Ng 也對持續的經濟逆風和高通脹表示擔憂,他表示這可能會影響消費者支出。
他說,這些挑戰可能會對電子商務造成影響,這將導致泰國的快遞業務在 2023 年實現持平增長。
印尼市場:
12、為了支持本國中小微企業(MSME)的發展,完成總統的要求,印尼可能會進一步對外國電商平臺和產品進行限制。
據印尼合作社和中小企業部長 Teten Masduki 表示,政府將限制外國電子商務及產品進入印尼。
具體而言,對于進口產品需保證價格不能低于本國產品,在印尼開展電商業務的必須設立本土公司。
平臺方面:
13、Shopee、Lazada 都調整了跨境和部分本土站點的傭金,自 2023 年 1 月開始實施,這將對賣家的成本運營提出更高的挑戰,對此,賣家可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思考應對措施。
14、2022 年,東南亞電商市場最大的變數非 TikTok Shop 莫屬。2023 年,該平臺的勢頭依舊不會太弱,有意入局的賣家可結合自身實際,從平臺客單價、運營玩法等方面進行判斷,做出合適決策。
15、過去兩年,印尼和越南市場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支持國貨運動進一步發展,印尼自不必說。在越南,有調查顯示,2022 年優先使用國貨的用戶占比超越 90%,而 2021 年,電商平臺上最感興趣的產品中高達 83% 是進口商品。
總之,雖然各國都在采取措施降通脹、提升居民收入,但經過了疫情三年,不少消費者多少都養成了減少支出、計劃支出、不愿支出的習慣,加上實體店的重新開放,一定會對電商業務產生影響。
但從趨勢來看,東南亞市場的電商依舊大有可為,只是需要根據各國的實際從本土供應鏈、品牌化、多平臺運營方面進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