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向印度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零售商和品牌敞開了利潤豐厚的新機會。然而,巨大的機遇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因為這些快速發展的地區與西方零售商的本土完全不同。
為了打破阻礙許多企業向東方市場擴張的障礙,Calvin Klein亞太區電子商務主管Larry Luk在零售數字峰會上分享了他制定新興市場戰略的經驗。SP Commerce首席執行官Marcelo Wesseler也上臺了,他是亞太商業專家。兩人分享了幾個關鍵經驗。
一、沒有兩個亞洲市場是相同的
“當我們談論亞洲時,人們的看法是它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并非如此,”Larry Luk說,這可以從每個地區的關鍵統計數據中看到。 雖然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2020年亞太地區零售電子商務銷售額預計可達2.4萬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62.6%,占據全球的最大市場份額。
對于尋求國際擴張的零售商來說,這可能是決定他們在哪里發展以及他們希望多快產生結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澳大利亞擁有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可以快速產生牽引力,但激烈的在線競爭意味著結果可能有限。另一方面,印度的電子商務采用率要低得多,但那里的市場將出現顯著的長期增長。
二、設定明確的指標來判斷市場的適宜性
新興市場潛力的關鍵指標之一是其訂單價值,超過該價值,消費者必須支付關稅。這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相對較高,但在菲律賓、泰國和印度要低得多。
尋求國際擴張的零售商需要考慮消費者在什么時候從海外購買變得無利可圖,因此他們最好在國內開展業務。
“看看平均購物籃和產品定價,”這是Larry Luk的另一個關鍵教訓。對于零售商來說,在權衡市場機會時,確定他們的定價模式是否是全球性的非常重要,因為一個在紙面上看起來不錯的國家在現實中可能不會那么有利可圖。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印度尼西亞,它被投資者大肆宣傳為電子商務市場,但實際上平均訂單價值相對較低。
三、在需要時,尋求當地知識和支持
即使零售商選擇了具有良好潛力的市場,在那里銷售的實用性也會改變其生存能力。例如,Larry Luk說,中國對織物中使用的彩色染料穩定性的規定非常嚴格,因此必須仔細測試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