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內“山寨文化”泛濫,尤其在電商領域,賣家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法律觀念不強,加之電商平臺商家眾多,規模不大,因此雖侵犯其他品牌的商標權卻鮮有遭到起訴。不少跨境電商因此心存僥幸,在進行海外交易時依舊缺乏商標意識,以致于遭到海外品牌的巨額索賠,被打得措手不及。
在國內“山寨文化”中獲利的賣家們一度心存僥幸,以為即便對海外企業造成品牌侵權,對方也會因為自己是個“小嘍啰”而不予計較,就算被國外品牌“盯上”,反正跨洋官司要打起來必將困難重重,自己只要躲起來不應訴就好。
但賣家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隨著中國跨境電商的激增和品牌侵權的頻發,海外品牌商們不再坐視不理,尤其是美國,品牌商們通過集體訴訟的方式,將侵權小商家們網羅在一起,采取“一網打盡”的方式保護品牌。
據廣東一家律師事務所統計,2015年,美國法院針對中國電商的集體訴訟案件數量是67起;到2016年,這一數量上升到108起。涉及的中國賣家,每一起案件少則四五十人,多則數百人。而索賠金額動不動就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
而以往的不應訴“戰略”如今也行不通了。美國法院規定,不出庭應訴,賠償金額是15萬美元,而且還會凍結電商們的在線支付平臺paypal的賬號,讓跨境電商們無法收款,跨境買賣將無法進行,可謂是“一招致命”,沒有哪個電商還敢坐視不理。
不少跨境電商并非有意要對海外知名品牌商標侵權,畢竟如今海外品牌對中國電商嚴加防范,誰敢貿然在獅子身上拔毛呢?然而,問題出在,許多電商沒有商標侵權意識,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侵權了,也不知道那些文字或圖片在海外已經進行了商標注冊。
也有一些商家并非有意侵權,而是缺乏商標意識,在售賣產品和進行產品宣傳中,沒有進行商標注冊查詢,以防止與他人品牌商標重復,造成侵權。
而更讓這些商家處于危險境地的是,國外有一批“釣魚者”,專門盯著缺乏知識產權意識的中國電商,準備拖他們下水,再索取高額賠償。
賽貝知識產權平臺提醒,跨境電商一方面要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要心存僥幸心理而去“傍名牌”,另一方面,也要增強商標意識和品牌保護意識,在進行交易活動之前,為確保萬無一失,要先進行商標注冊查詢,避免無意中使用了他人的注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