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Shopee官方在廣州舉行了關于內貿出海的活動,小編也寫過文章給大家看了。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半年里,有超過1500個品牌入駐中國,國貨精選的華為、小米、韓都衣舍、佰草集,御泥坊也競相出海,且更多的內貿賣家也正在打造“出海旗艦”,締造一波新的出海潮流。
為什么這些品牌競相出海呢?

國民品牌出海最早的是李寧,大約是在2001年,但那時候他的后方根據地受到了阻礙,暫且放棄了大力出海的計劃,直至2015年,李寧再次出擊海外,快速打開了海外市場。
對于國民品牌小米來說,至今為止,已經進入了80多個國家,在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表現尤為搶眼,從小米2019 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小米境外市場實現收入人民幣386億元,同比增長33.8%,占總收入的40%以上。對于小米而言,在國際市場開疆辟土或許比在中國市場奪得第一來得更容易些。
而按照觀察來說,中國內貿企業開始走向海外,主要源于兩大因素:在內貿市場已經站穩腳跟,開拓海外市場做增量,實現品牌全球布局;面臨業內競爭加劇、運營成本上升、銷售增長緩慢等問題,且隨著國際大牌的涌入,部分企業生存空間狹小,而海外市場“有利可圖”,成為這些企業的救命稻草。當然,其中也包括中國企業為打響品牌的祈愿。
其實小米和李寧品牌的出海只是國內品牌出海的一小部分,后期還會涌現出大量的出海的企業品牌。

選擇哪個市場作為出海目標呢?

歐美市場仍然占據跨境的半壁江山,主要平臺亞馬遜、eaby、wish等,但是平臺較難把控,由于平臺的成熟性,規則的完善化,對于剛加入的賣家較為嚴格,新手賣家若想加入且快速做到獲取知名度,操作起來是比較難的。
此外,東南亞市場也被列為出海目標市場的第一站,據2018年有關報道稱,東南亞電商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4%,預計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020億美元。相較于其它市場而言,地緣因素,文化連接,市場機遇,人口紅利,年輕化都賦予了這個市場不一樣的活力。
而前段時間廣州舉行的內貿出海峰會表示,平臺將聯合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內貿出海生態體系,助力賣家無縫鏈接東南亞市場。因此東南亞市場作為出海目標市場的第一站也是無可厚非的,平臺的支持,政策的扶持,成本紅利,對于出海的賣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當然,對于內貿賣家而言,選擇什么樣的市場開展跨境業務,不僅需要根據自身產品、企業發展,還要根據市場配套資源,及產業鏈發展現狀等因素做進一步的定奪,才能在文化跨度較大的異國市場站穩腳跟。

Shopee內貿出海

內貿賣家出海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選品、物流、支付、運營等各方面的問題。賣家的需求也在不斷倒逼行業反思,探索如何讓中國企業更順暢的出海。
作為一個東南亞跨境出海平臺,Shopee無縫鏈接了國內優質供應鏈和東南亞巨大的市場需求兩端。從賣家選擇入駐Shopee向東南亞銷售產品開始,在整個出海過程中,客戶在哪,平臺的服務就要跟到哪。
舉個例子,Shopee在自建物流SLS(Shopee Logistics Service)上做了很大的改進,通過運營、協調超過20座機場的200多條航線以及800多個航班組成其覆蓋東南亞的跨境物流網絡,打通國內至東南亞市場的商路,賣家只要將自己的產品準備好,交給Shopee,Shopee就會幫助賣家完成貨品的跨境物流運輸。
另一個例子是全平臺智能化服務Shopee一店通(SIP)。賣家僅需開通并管理一個Shopee站點店鋪,即可同步開通并管理其他六大站點店鋪。目前已有賣家通過這一功能實現銷量30倍暴漲。
此外,再加上一年12個月密集引流的大促節令,商戶管理團隊量身定制賣家運營方案等一系列的服務點,串聯匯聚成一個完整的出海解決方案。
但是Shopee深知,僅靠平臺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將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在一起,構建一個覆蓋產業、開店、選品、營銷、物流、金融等融合的生態圈,為內貿賣家提供一站式全鏈路服務是一個新命題。
于是,內貿出海生態體系應運而生。
判斷一家跨境電商平臺的好壞,主要從兩個維度:對于賣家來說,好的跨境電商平臺能夠提供流量的支持;對于買家來說,能提供商品的把控。Shopee正是其中的翹楚,不論從入駐平臺、運營、流量而言,Shopee都是非常符合國內賣家轉型的。不得不說,Shopee很有潛力成為東南亞跨境電商的巨頭。
從政府、學校、物流服務商到培訓機構,Shopee也正在不斷推進與不同類型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協作,完善跨境電商生態圈,開啟內貿跨境發展新紀元。而對于內貿企業而言,全鏈路解決方案,也將帶領他們快速走進東南亞,快速實現轉型升級。


在跨境電商生態圈里,成熟高效的內貿出海生態體系勢必能更好的賦于賣家出海掘金能力,跨境電商行業將迎來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