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然哥~
今天這篇文章,是我給重點扶持賣家群內的分享,我做Shopee賣家孵化大概半年了,帶的學生基本都是從小白開始,目前有做的比較好的十來個學生,所以我單獨拉了群重點扶持,這一路走來實在是不容易。
廢話不多說,今天主要講一個知識點-“詳情頁跳出率”,這個是用來判斷我們選品好壞的重要依據。這是一個隱形數據,主要是通過查看日常后臺的的各種數據以及對產品的感覺分析。
早期Shopee的孵化期也是隱形數據,在早期我們做Shoepe的時候并未公開,后來才對外開放有三個月孵化期。
詳情頁跳出率是什么?
詳情頁跳出率=進入該商品后沒有進行反饋就流失的訪客數量/總的訪客量。
如果這個數據過高就代表客戶對產品沒有興趣,也就是說這個選品不好。這時候,再怎么去引導和營銷刺激都是徒勞的。
如何分析買家行為?
如何通過數據分析買家行為以及判斷店鋪商品出現的問題和對應的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買家在詳情頁做的所有操作:關注、加購、分享、深度瀏覽、分享商品、領劵等行為,這些行為代表著買家行為的喜好度。
表現在后臺,我們要關注的重點維度是:被訪問商品數、商品曝光率、商品訪客數、商品瀏覽量、詳情頁跳出率、商品關注數、加購商品數、商品動銷率、成交商品件數、成交金額和商品轉化率。
一個優秀的店鋪運營人員每天都應該關注這些數據變化。
新手們對于這些數據的認知是:有漲就是好的。面對不明顯的數據波動,要他們找出問題來優化,就懵逼了。先說明一點:大部分的數據指標在做商品分析時都是有用的,接下來講解三個重要參數。
三個重要參數
1.被訪問商品數 & 2.商品曝光率
這兩個維度的數據很核心,幾乎反映了同一個問題:選品好壞和標題的運營水平。它們的數值越高代表所做的標題和所選擇的產品是越優質的。
判斷自己選品能力,還需要知道另外一個參數。
2.被訪問商品數/商品瀏覽量=人均瀏覽量PV (針對單個商品)
那么,這個數據的意義在哪呢?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app端消費者的購買習慣。

首先,一般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總會貨比三家。當你的類目競爭度比較大的情況(如上圖所示,當一個客戶搜索“天藍色衛衣”所看到的界面)。
消費者通常會點開一個商品查看主圖、款式,然后看評價、留言,當然不忘再看價格優惠,感覺滿意的話會加入購物車,不滿意就會直接關閉頁面,點擊下一個商品進行同樣的操作,很少會直接下單購買,總想找到更好的,跟我們自己逛淘寶是一樣的。

到了購物車的產品,就是客戶比較有意向的,如果想要在一堆的對比中獲勝,需要獨特的賣點或超高的性價比等。
可以說,網購人群對性價比的追求是極致的。在經過一番對比后,如果買家沒有找到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會再次點擊該商品進行下單購買。
在此期間,該消費者也就在該商品產生了多個瀏覽量,從而使得(訪客)UV<PV(瀏覽量)。
那么,單個訪客的多次瀏覽代表商品在這個類目中具有競爭力(如果沒有競爭力就不存在對比和多次瀏覽量的誕生)。也就是說,通過人均瀏覽量可簡單判斷在app端產品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
綜上,在日常分析中,通過這兩點我們可以盡快找出具有爆款潛力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