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中國出口電商賣家眼里,韓國似乎并不是他們首選的目標市場,一除了當地人口紅利并不明顯,電商成熟度不及歐美傳統市場外,高要求的平臺入駐門檻也將眾多賣家拒之門外。
然而,近年來不少賣家已經悄然撕開了韓國電商市場的口子,初嘗甜頭的他們不斷發力,甚至在剛結束的11月大促實現了單量200%的增長,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關:如何成功入駐韓國電商平臺
想要開拓韓國電商市場,入駐當地本土平臺是第一步。然而,韓國政府及平臺對于仿制品、侵權產品的嚴控,提升了中國賣家入駐平臺的難度,特別是像Gmarket和Auction這類在當地具有足夠市場占有率及口碑的平臺,成為了跨境電商行業的稀缺資源。
目前入駐這兩大平臺的方式有兩種,第一就是在當地成立實體企業,以當地企業的名義入駐。這個和多數新興市場的做法一樣,但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第二種,通過第三方渠道實現入駐。
第二關:如何做好本土化運營
入駐成功后,如何將自己的產品及運營服務做到與本土電商無差別呢?對于多數消費者而言,他們更希望的是活得本土化的服務,除了在物流時效上能得到保證外,更希望在整體的購物體驗環節中能做到無縫銜接。
比如,賣家是否了解韓國消費者的搜索習慣,listing的描述是否符合平臺本身要求或者是市場的受眾需求,圖片拍攝風格及店鋪的裝修是否符合時下潮流趨勢以及是否規避了宗教信仰等雷區,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賣家能夠解決的。
目前多數做韓國市場的賣家,主要是通過谷歌翻譯、外包翻譯、或者是韓國留學生及韓國專業學生和朝鮮族學生等,去優化他們界面,這往往導致在專業詞匯及字體選擇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早前我們花了大價錢專門聘請了韓語小語種的學生來幫我們做優化,但是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他們太學術派,最終做的事情并不接地氣,沒有在韓國生活過的人很難寫出符合當地消費者需要的listing描述。”深圳某賣家說道。
上述提到的訂單漲幅超200%的賣家,正是因為在這一方面加大了優化而實現了單量的大幅增長。除此之外,該團隊還會基于韓國80%高滲透率的社交媒體屬性,充分利用韓國團隊在當地的渠道及網紅能力幫助賣家進行推廣,從而實現更多的流量和曝光。
第三:品牌打造還需大促加持
入駐難,參與大促更難。如果你想在韓國市場打開知名度,那么參與平臺大促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方式。在剛剛結束的11月大促中,韓國eBay舉辦了舉辦了Big Smile Day和black Friday兩場大促活動,其中已落幕的Big Smile Day銷量達到了1.15億,同比去年增長了359%。在這次活動中,多數企業的產品都得到了額外的曝光,不僅老賣家的效量得到了提升,剛入駐的賣家也做到了大促銷量是平日銷量2倍的增長。